每年的5月到6月都是傳統婚禮旺季,不少人都會選擇在春天與伴侶「拉埋天窗」步入婚禮殿堂。而男士們當準備買戒指的時候銀包往往都會大出血,畢竟一枚鑽石戒指動輒數萬港元起跳,有些造工較好的鑽石更可能會破10至20萬。近年市面上的一些「培育鑽石」(人造鑽石)因此越來越流行,不但外形與結構與天然鑽石一模一樣,價錢更加可以便宜幾倍。本文以下為你介紹究竟天然鑽石 vs 培育鑽石之間的分別,希望幫到你做出最合適的決定。
目錄
甚麼是培育鑽石?
培育鑽石(又稱為「實驗室鑽石」、「人工鑽石」)簡單來說,就是指在實驗室環境中利用科技研製出來的鑽石。培育鑽石並非仿製品(如鋯石或莫桑石),它們在化學成分、物理性質及光學特性上,與天然鑽石完全相同。基本上單憑肉眼去判斷的話,完全無辨法能分辨出鑽石是「天然」還是「培育」出來的。而由於培育鑽石的來源並非天然鑽石,因此消費者無需承擔高昂的開採成本,培育鑽石的價格亦不會受到天然鑽石的供應所影響,因此價格遠遠低於傳統鑽石。
培育鑽石等於「假鑽石」?
雖然坊間有些人會稱呼培育鑽石為「假鑽石」,但培育鑽石絕非「假鑽石」或「仿鑽」。它們擁有與天然鑽石完全相同的化學成分(純碳)和晶體結構,因此也具備相同的硬度、折射率和閃耀度 。即使利用鑽石測試筆來進行鑑定,測試結果也會是與天然鑽石一模一樣。而權威鑑定機構GIA也明確指出,培育鑽石與天然鑽石的唯一區別在於其生長源頭,本質上與天然鑽石無異。
培育鑽石與天然鑽石有甚麼分別?
天然鑽石是直接從礦床中獲取並磨製而成的鑽石,由於開採本身具有一定難度,而且天然礦物資源亦有限,因此天然鑽石的價格往往極為昂貴。再加上鑽石本身的價值會視乎「4C標準」(即卡數、顏色、淨度、切工)而有所不同,因此即使是相同的1卡天然鑽石,價錢也可以相差極遠。
相反,由於培育鑽石為人工合成,因此不存在天然資源稀缺的問題。而由於培育過程在實驗室進行,因此鑽石品質也得往往較少受到「4C標準」限制。換言之在相同的預算下,選擇培育鑽石往往能獲得卡數更大、顏色更白或淨度更高的鑽石;而無需像選購天然鑽石時,為了追求某一「C」而犧牲其他「C」的等級(例如切工較好但淨度較低)。
培育鑽石的出現,讓準婚新人可以花更少的錢來獲得心儀的鑽石,或將節省下來的資金用於婚禮或未來生活的其他方面,因此越來越受到市場青睞。
培育鑽石有甚麼缺點?
雖然培育鑽石無論是價格面都往往比購買天然鑽石更划算,而品質和造工也可媲美天然鑽石,但在購買前也有幾樣事項需要注意:
保值能力較低
這是培育鑽石最大的缺點之一。目前培育鑽石在二手市場的轉售價值非常低 ,它們通常被視為消費品,並不像天然鑽石一樣具有一定的保值或投資潛力。雖然嚴格來說鑽石並不屬於投資品,但如果你重視鑽石的保值能力和價值,那麼培育鑽石可能不適合你。
並非所有人能接受
雖然培育鑽石在歐美市場和年輕一代之中越來越普及,但在亞洲市場,大眾對培育鑽石的接受程度未必太高。部分消費者仍然認為它們缺乏天然鑽石所承載的歷史感和獨特的情感價值,甚至會稱它們為「假鑽石」。因此在選購培育鑽石前,最好先了解對方是否接受。
培育鑽石 vs 天然鑽石價格參考
以下是根據不同機構所公佈的天然及培育鑽石市價範圍,但實際鑽石戒指價格往往因為切工、「4C標準」和供應等因素而有變化:
0.5 卡以下 | 0.5 卡 至 1卡 | 1卡以上 | |
天然鑽石 | 約HK$5,000至HK$14,000 | 約HK$30,000至HK$100,000 | 約HK$60,000至HK$170,000以上 |
培育鑽石 | 約HK$3,000至HK$4,000 | 約HK$10,000至HK$20,000 | 約HK$20,000至HK$30,000以上 |
價格僅供參考,確實價格視乎商品而定 |
想買鑽石戒指但擔心負擔太大?可以考慮申請私人貸款!
求婚鑽石戒指常見問題:
哪裏可以買天然鑽石 / 培育鑽石戒指?
值得注意的是,市面上一些珠寶品牌只會提供天然或培育鑽石其中之一,例如周大福、Tiffany & Co.、Van Cleef & Arpels等便堅持只會用天然鑽石;而Swarovski等便只提供培育鑽石。TSL謝瑞麟等便有同時提供天然和培育鑽石。
肉眼能分辨出天然鑽石和培育鑽石嗎?
不能。在相同品質(4C標準)的前提下,即使是專業人士也難以單憑肉眼分辨出天然鑽石與培育鑽石。它們的外觀、色澤和亮度等都是相同的。只有透過專業寶石鑑定實驗室的精密儀器才能鑑別其內部特有的生長痕跡和微量元素差異。
購買培育鑽石也會有證書嗎?
信譽良好的培育鑽石同樣會附有權威寶石鑑定機構(如GIA或IGI)出具的證書。這些證書會詳細列明鑽石的4C品質,並且會明確標示其為「實驗室培育鑽石」(Laboratory-Grown Diamond),以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
MoneySmart 為你一站式比較各類金融產品,助你找出最佳選擇。想知道更多理財心得及最新優惠 ,請瀏覽 blog.moneysmart.hk,及追蹤我們的 Facebook Page
主頁:www.moneysmart.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