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當股票市場有明顯回調的時候,許多投資者都會參考巴菲特的投資動向,來決定下一步的投資策略。當中經常被討論的就是「巴菲特指標」,它也是許多投資者用來預測股災的指標。究竟什麼是巴菲特指標?它能有效預測股災嗎?現時巴菲特減持股票,對投資者又有什麼啟示?以下與你逐點分析。
什麼是巴菲特指標?
巴菲特指標(Buffett Indicator),是計算公開交易證券的總市值(TMC)與美國GDP的比率,最初由股神巴菲特在2001年提出,用於衡量股票市場整體估值是否處於合理水平。計算方式也十分簡單:只要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股市總市值除以該國的GDP,便能得出數值。若比率高於長期平均水平,代表股市可能被高估,存在回調風險;反之則可能被低估,具備投資價值。
巴菲特指標的風險分級
比率範圍 | 風險程度 | 市場評估 | 歷史案例 |
≤80% | 低風險 | 顯著低估 | 1982年美股(62%) |
80%-100% | 中性 | 合理估值 | 2016年港股(98%) |
100%-120% | 溫和風險 | 輕度高估 | 2023年美股(110%) |
120%-150% | 高風險 | 泡沫累積 | 2007年A股(147%) |
≥150% | 極端風險 | 嚴重泡沫 | 2000年美股(146%) |
根據巴菲特觀點,若比率接近100%,股市估值合理;若超過120%,市場可能過熱;而當比率突破200%(如2000年科網泡沫、2008年金融海嘯前),則預示有嚴重泡沫。
巴菲特指標準確嗎?
究竟巴菲特指標真的能夠有效預測股災,還只是事後孔明?如果參考過往的歷史股災,巴菲特指標的確具有一定的預警能力,尤其在傳統產業主導的市場中效果顯著。以2008年金融危機為例,當時美國巴菲特指標突破135%,道瓊斯指數在18個月內暴跌54%。
然而,巴菲特指標誕生於2001年,當時美股前十大企業多屬能源、製造業、金融等傳統行業,與現時科技股主導的美股市場是屬於兩種截然不同的風景。方舟投資創辦人Cathie Wood亦指出,單純以GDP數據來衡量經濟發展已經不合時宜,尤其在科技化時代生產力大增、成本下降,這種生產力提升壓抑GDP增速,卻能同步推升企業盈利與市值,導致指標「虛高」未必反映真實泡沫。
因此,雖然巴菲特指標仍然具有參考價值,但它存有一定的局限性,單一指標已難以全面反映股市風險。投資者要參考其他指標和經濟數據,例如市盈率、資金流向等,避免單一依賴巴菲特指標,錯過獲利的機會。
巴菲特指標2025創新高 美股股災來臨?
根據最新數據,2024年年底巴菲特指數創新高,指標突破211%,如果參考這套公式,美國股市現時嚴重被高估,反映全球資本市場普遍存在過熱風險。
巴菲特在年報中,一方面仍然強調巴郡資金「絕大多數仍投入股票」,展現對美股的長期信心;另一方面卻將逾半淨資產配置於現金與美國國庫券,現金儲備更是達到3342億美元,創下歷史最高現金儲備水位,佔資產分配比例30%,反映他對短期市場風險的謹慎態度。而巴郡大幅減持美股的操作,亦令投資者關注是否是時候為倉位作出調整。
去年底美股高峰期時,巴菲特已連續9季大量減少美股的持貨,更沽空VOO和SPY兩隻大型美股ETF,而巴郡亦大幅減持傳統的重倉股,例如是Apple、美國銀行、Citigroup等。但事實上,雖然巴菲特一方面在減倉,但另一方面也有購入新的股票,當中主要是飲食和能源股,例如Dominos、東方西油公司等。此外,目前巴郡有70%的資產配置仍然是在股票,因此可以推測巴菲特並不預期股災會在短時間內來臨。
巴郡前10大持股比例
代碼 | 公司名稱 | 持倉佔比 |
AAPL | 蘋果 | 23.07% |
AXP | 美國運通 | 14.20% |
KO | 可口可樂 | 9.93% |
BAC | 美國銀行 | 9.90% |
CVX | 雪佛龍 | 6.95% |
OXY | 西方石油 | 4.57% |
MCO | 穆迪 | 4.02% |
KHC | 卡夫亨氏 | 3.48% |
CB | 安達保險 | 2.83% |
8058 | 三菱商事 | 2.31% |
*數據截至2025年3月31日
巴菲特減持美股 投資者應否跟隨?
2025年年初是美股股價高位,巴菲特減持股票,而標普500果不其然在3月抹平年內所有升幅,令很多投資者都關注巴菲特的動向,是否應該學股神一樣增持現金。但正如前文述及,巴菲特減倉的原因並非真的是因為有股災先兆,更大的原因是大部分美股股價太高,找不到入市的機會進行「價值投資」,但股神仍然對美國股市的前景抱有信心。
尤其是對於長線投資者而言,趁美股出現回調,其實也不妨可以考慮在低位入市。換言之,與其試圖精準「抄底」,更實際的策略是透過平均成本法分散進場風險。即使股票的市盈率高,但只要定期定額投資,長期仍能透過企業盈利增長抵銷估值修正的衝擊。
另一個需要注意的地方,就是股價貴但不等於一定會下跌。尤其是美股受AI浪潮和創新技術影響,長遠而言企業的盈利能力可能持續推升股價。如果投資者盲目等待「合理價位」,可能會錯失成長型資產的回報。以股神的重倉股Apple為例,雖然巴菲特曾多次減持,但Apple仍然具有穩定的技術護城河和盈利表現,因此始終屬於巴郡的核心倉位。
以上資料及數據只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與投資有關的要約、招攬、邀請、誘使、申述、建議或推薦。資產過去業績並不代表將來表現。估計、假設及預測僅供說明之用,可能或不可能實現。投資前應審慎評估效益及風險。對於任何因使用或未能使用本網站或參考本網站所提供的訊息或資料而引致的後果,本網概不負責,亦不會對因上述情況而導致的任何虧損或損失承擔法律責任。
想知道更多理財心得及最新優惠 ,請瀏覽 blog.moneysmart.hk,及追蹤我們的Facebook Page
主頁:www.moneysmart.hk
延伸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