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成本法是初階投資者較易接觸到的投資方法,好處是穩健保守,不易有重大損失。至於平均成本法公式為何、如何以平均成本法計算回報及有何缺點,下文便為大家講解。
平均成本法是甚麼?化整為零計算機會
平均成本法 (Dollars Cost Averaging,簡稱 DCA) 是一種將資本分散成相等比例,然後定期、定額買入某項資產的投資策略,固又稱定期定額投資法。它的特點是不論資產價格如何,都不會影響投資步伐。如將來資產價格下跌,因沒有一次過將資金押上,損失的只是一小部分。相反,跌價之後投入的金額便可以較低成本買入,降低風險。
打工仔每月供款的強積金 (MPF)、基金都用了平均成本法。以平均成本法投資,要考慮的只是總成本、投資頻率和每期金額,之後不論市況升跌也不用顧慮,也毋須判斷入市時機。這種「只煩一次」的做法,令它得到另一個稱號「懶人理財術」。
平均成本法有公式?以Excel表計算回報
投資者可以嘗試自己以平均成本法計算某資產的投資回報。在 Yahoo!財經可取得港股、美股、指數、虛擬貨幣、外匯、商品期貨等資產的歷史數據。將需要的數據下載成 Excel 檔後,在 Excel 表內設定每期購買單位、累積購買單位及累計資產值,便可得知在某段時期以平均成本法投資某項資產的回報。
每期購買單位 = 投資總額 ÷ 投資總期數 ÷ 當期資產價格
累積購買單位 = 當期購買單位 + 之前每期購買單位總和
累計資產值 = 累積購買單位 × 當期資產價格
譬如將HK$10,000分20個月定額買入股票A,第一個月股票A股價為HK$5,那第一期買到股票A的單位數目便是 10,000 ÷ 20 ÷ 5 =100股。假設股票A價格一直不變,累積購買單位在第2個月將是200股、第3個月將是300股,如此類推。到第20個月,所得資產將是:
2,000股 × HK$5 = HK$10,000
換句話說,在此例中投資者用了20個月將HK$10,000資本換成了HK$10,000的股票A。當然,現實上股票價格有升有跌,此例只能作平均成本法公式計算示範。而使用 Excel 只能計算過往累積的回報,並不能預測將來。
平均成本法缺點及最佳用法
與平均成本法相對的是「一筆過」的大額投資。平均成本法不用考慮市場因素,令投資者不會因恐慌 / 急進而作出錯誤的買賣決定,不過並不保證可觀收入。在長期牛市時,定額投資買到的資產會愈來愈少,賺到的升幅一定低過「一筆過」的大額投資者。而在長期熊市時,平均成本法也無助止蝕。如果資產價格在整個投資階段都處於下跌,投資者將會愈買愈蝕。因此,平均成本法須在一段較長的投資期、期間資產價格有起有落時,才能充分發揮作用。
想知道更多理財心得及最新優惠 ,請瀏覽 blog.moneysmart.hk,及追蹤我們的Facebook Page
主頁:www.moneysmart.hk